九月八日完成交接,新內閣正式啟動,隨後立即召開第一次行政院會,撤回2018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暨附送之行政院2018年度施政計畫)及2018年度至2019年度中央政府流域綜合治理計畫第三期特別預算案,重新制定及推動各項新政策。林全內閣的理想性和改革決心是值得贊許的,而且林內閣成員的道德人品也未被質疑,但問題主要還是在於上台後提出的政策影響既得利益者,或是政策過於曲高和寡不符現實需求,因此新內閣儘速展開政策檢討是當務之急。
在政策方面,蔡英文總統在總統府召開記者會時,即對未來內閣提出加速產業結構轉型、執行前瞻基礎建設機會帶動投資、持續強化勞工安全以及轉型中人力和彈性、供電穩定、完成稅改工作以及啟動的改革工程、強化長照托育計畫、強化政府發展整體規劃等七項措施要繼續努力。這七項期許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有效管理各項計畫的執行進度和預算效能,包括產業結構轉型的5加2產業創新計畫、能源轉型供電穩定計畫及其他重要攸關民生經濟、奠定國家發展基礎的計畫,都要減少財政上不必要的浪費。政府施政要讓人民有感,除了在規劃上要使人民看到願景及價值外,更必須貫徹執行,才能展現政府決心,及增加人民對政府的信心。
事實上,1984~2000年的十七年間才出現五位行政院長,但2001~2017年的十七年來,我們已出現第十四位行政院長,幾乎是昔日的三倍之多,行政院長任命如此頻繁,實非國家之福,因為政策的延續性實在堪慮。同時,政府的威信不是建立在令出必行,而是在於令出民意,因此賴院長希望行政院在各首長支持下,以「服務取向」取代「管制取向」。如果政府能充分反映民意,所制定的政策或法令,必然得到人民的支持,政府的威信自然可以建立。賴院長期許行政團隊要有服務導向的精神,共同為民解決問題,而非解釋問題。
雖然有人說「好的政治家比好的政策更重要」,但這主要是指政治家圓融的處事手腕很重要,並不是說政策的研擬不重要,以台灣成熟的法治基礎、教育體制與人材選考,政策的執行不見得是最大的問題,反而是政策上面面俱到的思維才是重點所在。社運團體的要求、學者的研究見解與國外制度的參考,常是我國政府擬訂政策的基礎,但如何調和這些各方面的意見,不怕影響部分既得利益者,制訂周全且符合多數人民期待的政策,才是新內閣應該著力的重點。
雖然民進黨過去在野期間曾做過許多政策研究,但很多是智庫與學者的研究心得,隨著時空改變與大環境的變遷,甚至有些出現陳義過高而滯礙難行的問題,因此當初擬定的政策應重新檢討,並且因時間緊迫而必須多管齊下。特別是某些現階段紛擾眾多的政策,如一例一休、稅改內容以及穩定供電等,我們期盼準行政院長賴清德能參考林內閣造成滿意度低的問題,儘速修法調整以及改善制度,並增加對外對國際社會的施政力度,持續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以利內資留在台灣,同時吸引外資來台投資,避免產業外移所帶來的產業空洞化等問題。
行政院長林全及其內閣團隊在這一年內其實進行不少大刀闊斧得改革,陸續推動一例一休、長照2.0、轉型正義、年金改革、新南向和「五加二」創新產業計畫等重大政策。在能源轉型方面,完成延宕超過20年的「電業法」修正案,推動電業鬆綁,優先開放再生能源等綠電發展;交通建設方面也有機場捷運的正式營運,提供桃園機場往來台北間穩定的運輸服務。但為何滿意度一直拉抬不上去,除了執行面的問題之外,政策方向正確但細部規定不周密,社會有需求但立法速度跟不上,已進行立法但在立法院被調整修改而部分偏離原意等問題,林全內閣執政一年多的不順經歷與實際困難,都是值得賴內閣今後參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