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台灣智庫

【台灣智庫】「時代精神、歷史意識與政治領導:從李登輝學到學李登輝」直播新聞稿



台灣智庫昨(9日)晚間為「李登輝學」系列活動,舉行「時代精神、歷史意識與政治領導:從李登輝學到學李登輝」前導講座。台灣智庫創辦人林佳龍部長,與撰寫彭明敏與李登輝歷史小說《夢二途》的作家、同時是國家文藝獎得主的李敏勇老師,以及《2022台灣最後的機會窗口》作者,將自己定位為「跨界思考者」的范疇老師,和受金馬獎肯定、即將開拍《台灣三部曲》的魏德聖導演,進行直播對談,由台灣智庫董思齊副執行長主持。


林佳龍部長引言表示,為致敬故前總統李登輝先生和傳承他留給台灣的歷史遺產,不只李登輝作為個人 (individual),李登輝作為一個體制 (institution),甚至是一個時代 (era),都值得細究,並把這樣的研究,稱為「李登輝學」。除了從這些研究得到洞見,更應該「學李登輝」。在借鑑他的遠見與領導能力外,更應該認知我們所處當下的時代精神、歷史意識,思索台灣的未來以及回應挑戰的方式。


在這樣的理念之下,身為台灣智庫共同創辦人的林佳龍部長 ,即將舉辦「李登輝學」的系列活動,將以國際兩岸、憲政改革、經貿戰略、農業政策、民主轉型等主題舉行五場座談,台灣智庫也將展開「李登輝歷史定位系列民調」,以實際數據和人民真實的評價,針對李前總統進行領導力研究,並帶動後續座談會的討論。而在明年1月15日至16日,李前總統冥誕時,將舉行李登輝學研討會。此次直播,就是為了這一系列活動開跑來暖身。系列活動除了要探討李登輝時代的脈絡和回應挑戰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希望能邀請年輕世代的參與,讓大家一同了解與比較不同時代的課題,進行世代的對話。


林佳龍部長認為李登輝研究可以以不同政治時間作為分野,例如:「李登輝一生經歷的三個時代:日治時期、黨國時期、民主時期」、對應他個人的生命史的「青年李登輝、當權李登輝、新台灣李登輝」、「李登輝參政的三個階段:1988-1990、1990-1996、1996-2000、2000以後」,亦能從宏觀的歷史脈絡到微觀的行動看政領導,探索李登輝帶領台灣從民主轉型到鞏固留下了什麼資產。


林佳龍部長指出,如今也面臨許多李登輝時代面對過的問題,包含台灣意識的形成、國際關係的變化、經貿戰略的布局、憲政改革的推進,和民主深化的挑戰。林佳龍部長以五個面向討論當今政治領導的課題:


首先,運用台灣認同的底氣。林佳龍部長表示,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國家認同與公民意識已逐漸確立,李前總統的一生,經歷過許多不同的時期,他曾經說過「身為台灣人的悲哀」,但如今台灣不只是華人社會的第一個民主國家,更是防疫大國 ,疫情下經濟成長,成為國際的「角落生物」。台灣經歷了法國思想家Ernest Renan所說的共同苦難 (common suffering) 跟共同榮耀 (common glory),成為一個民族。


其次,善用有利的國際情勢。林佳龍部長指出一個國家除了硬實力,更應組合應用軟實力、巧實力進行全球參與,李前總統就透過務實外交,為台灣打開通往世界之路。


第三,要有順應時代的經貿戰略,李前總統「戒急用忍」的遠見為台灣爭取足夠的時間亦給後代啟發,林佳龍部長表示,如今使台灣成為產業創新島將是台灣立於不敗的關鍵。


第四,把握憲政改革的歷史時刻。李前總統推動過六次憲改,讓解嚴後的台灣,能有較符合當時政治現實的憲政體制,而如今「體制內改革」如何走向「改革體制」是重要的政治課題。


第五,實踐深化民主的政治共同體。林佳龍部長表示,每一次投票都是民主的深化,讓台灣的共同體意識更強化,脫離追求同根的「大樹文化」走向能夠納百川的「江河文化」。


撰寫李登輝與彭明敏歷史小說《夢二途》的作家李敏勇則透過李登輝世代的性格與其個人特質描述。他指出,同為1920世代,日治時期出生,在日本三年制大學學業未完成又回到台大,李前總統意外成為領導人而完成使命,彭明敏卻是是悲劇英雄。作家李敏勇提到,戰後的台灣是去日本化、再中國化,以清除日治時期台灣菁英為手段,因此某個意義上李前總統與彭明敏也是228的倖存者,不過彭明敏對他所處的時期有積極的表示和作為,李前總統則是耐心等待適合的歷史時機完成寧靜的革命。


作家李敏勇進一步描述,彭明敏1971年離開台灣,偷渡到瑞典,李前總統才被徵詢加入蔣氏國民黨,成為被倚賴的台籍政治人物,所以他的政治使命的完成是奠基在偶然性,若非因緣際會參政到總統直選,歷史功業恐怕無法如此鮮明。但李敏勇作家又點出,李前總統的偶然性也受本身的獨特性影響,亦即同樣的偶然放在不同人身上,不必然有一樣的結果。作為1920世代,有特殊的世代性格,但李前總統有機會完成,同時期的彭明敏、林洋港就沒有。那是一個跨越語言的世代,在文學上受的困難或許比在政治上多,因為思維從日語跨及中文,李前總統的知識與教養性有種台灣人的特殊性格和世界性,其科學、文學、哲學、等素養都不同於黨國政治菁英的中國性。


作家李敏勇說明,李前總統是一個務實主義者,不像彭明敏浪漫、革命的性格,李前總統屬於「瓦全型性格」而彭明敏則是「玉碎型性格」。李前總統利用體制完成他的作為,包含國民黨內部跟外部的民進黨。


作家李敏勇最後強調,李前總統命運共同體的概念,事實上是在對民主化的中華民國體制作某種引領,但是在政治權力競逐的環境下,他不見諒於黨國體制的殖民、流亡性格的文化中,這是國民黨往下的原因,也是台灣共同體不能形成的原因。「李登輝一直沒有用台獨理論、台獨主張,形成一個中華民國式的台獨狀況論,這個就是李登輝式的政治做為,這個政治做為可能沒有辦法模仿,是李登輝的個性加上他的知識、教養所形成的。我認為對李登輝的研究不應該站在台灣人跟從中國來的黨國體制來看,他對『台灣人』的建構不是像民進黨從外部進行,而是從國民黨的體驗,可能是對蔣經國有某些的感念:本來台灣的工作,蔣經國可能比李登輝更有機會完成使命的人,可是輸在時間,那李登輝比起民進黨的台灣來講也是更可能的,可是他也沒有完成。」作家李敏勇說明。


「之後我們怎麼樣去建構現在所謂的寧靜革命,或是寧靜革命要怎麼樣真正有成果,如果沒有接續地完成,就會變成歷史的頓點,這非常的可惜。」作家李敏勇結論。

《2022台灣最後的機會窗口》作者范疇表示,台灣智庫此時開啟關於李登輝的社會探討非常有助於「提煉歷史、面臨當下、打造未來」。范疇指出,所有可以成為「學」的,必有一定深度、宏觀的歷史提煉,然而「舊情綿綿、舊恨綿綿」的狀態讓台灣現在很難從宏大的歷史裡面提煉出東西,「李登輝學」系列活動便在處理這提議。


作家范疇表示,當外國友人問起台灣民主化為何進行如此快速,他都說:「蔣經國先生鬆掉煞車、黨外的民進黨踩了油門、李登輝先生握住方向盤,才造就今天」。李前總統之所以「把江澤民氣得牙癢癢」,正是因為李前總統的史觀比江澤民要長、要寬。


作家范疇從宏觀的觀點指出,自西伐利亞國家體系建立以來,國家是想像的共同體。而台灣是個小國,所以更是一個命運共同體,而每個共同體都不離「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在哪裡、我可以往哪裡去、我怎麼去」的哲學思考。因此,作家范疇主張,除了李登輝學,也應該要有更宏觀的「台灣學」( Taiwanology) ,也就是在這片土地、拿同一本護照、持同一張身分證、在混沌的國際情勢中找認同的現象。而中國論述必須是台灣學的一部分,但是本質上兩者不一樣,因為台灣是一個海洋國家,其移民的性質和中國族群完全不同。此外,其內容更應討論後中共時代一黨專政的中國,因共產黨不代表中國,就如同國民黨不等於台灣,民進黨也不等於台灣,同樣的中共也不代表台灣。


作家范疇強調,儘管台灣是政黨政治,命運共同體意識一定要高於政黨意識。范疇表示,不知道李前總統有沒有預見,台灣現在往前走最大的限制,就是從中國體制帶來的,給廣袤土地和五億人口穿的「大衣」,因此認為體制內改革不夠,一定要改革體制。


正在籌備拍攝《台灣三部曲》的魏德聖導演則指出,2024年將是台灣進入大航海時代四百年,那是世界第一次的大交流時代,打造了台灣的海盜性、海洋性,是一種掠奪的英雄主義性格,但也是短視的表現。魏德聖導演笑稱,海盜一生三到五年的人生精華,其「搶收」的概念跟現在選舉差不多,直到鄭芝龍打破了海盜性格,用帝王的格局掌控了二十多年。


魏德聖導演表示自己跟李前總統沒有熟悉,曾只有一次對談,但是印象深刻,因李前總統知道他是導演所以不聊政治,卻能深入又廣泛地談論歷史、藝術、宗教、文化、哲學,魏德聖導演被李前總統博學與令人親近的土地思考風範深深感動。魏德聖導演強調,如果政治人物都有人文歷史的關懷,能以宗教和哲學為基底思考,將是台灣之福,期勉政治人物真正「把選民當人民」。魏德聖導演表示,有幸可以跟李前總統對談,「誠實自然」是當時李前總統送他的禮物,也是李前總統給所有人的示範,並期許自己的電影能用台灣人、庶民的角度看台灣的歷史。


林佳龍部長總結,邀請各界參加後續場次,也補充個人跟李前總統的淵源故事,包含野百合時期抗議李前總統、出國讀書研究李前總統,以及畢業後被李前總統延攬進入國安體系,經歷李前總統的兩國論時期。林佳龍部長指出,自己跟李前總統的關係轉變,有了以「李登輝學」看「世界的台灣」的想法,以及探索李前總統的歷史遺產與未完任務的使命感。


林佳龍部長指出,李前總統帶領台灣經歷政治變遷,在平衡中前進,既要掌權也要改革;如今,在李前總統之後,台灣應向何處去是台灣的政治領導課題。李前總統12年的執政包含1988-1990年鬥爭中掌權、1990-1996年體制內改革(野百合、憲改、省市長直選到台海危機)、1996-2000年國家再定位(直選總統深化民主),在那之後,2000年節制權力促成政黨輪替、2000之後的二十年持續扮演重要角色。過程中,台灣離不開與中國的關係和與世界的關係,從漢人移民時代的族群衝突,到戰後被孤立的孤兒意識,到反抗黨國專制,到現在台灣當家做主了又出現新的威脅,因為中國崛起了,我們已經從李前總統說的「台灣人的悲哀」到擁有身為台灣人的幸福。林佳龍部長強調,下一代政治領導的課題將是台灣的主體性、和中國的關係,以及台灣與世界關係的持續形塑、深化,而李登輝學將能夠讓我們有所啟發。



最後,台灣智庫董思齊副執行長結語,李前總統提過「場所的哲學」,指出所在空間,與時間對空間的影響都影響著人們的行動,台灣智庫也將以這樣的視角揭開李登輝學的研究。董思齊副執行長再次邀請各界踴躍參與後續活動,包含五場座談與一場研討會:


第一場,11月15日,主題是「國際兩岸:台海危機的今昔與台灣的選擇」

將藉由李前總統的國際與兩岸政策,討論台灣今昔所面對的國際與台海情勢。

第二場,11月28日,主題是「憲政改革:六次憲改與台灣當前憲政課題」

李前總統進行了六次憲改,對台灣的民主深化意義重大,台灣如今再度迎來寶貴的憲政時機,過去的經驗能夠給我們什麼啟發,台灣需要怎樣的憲改,將在這場被討論。

第三場,12月12日,主題是「經貿戰略:戒急用忍與台灣當前經濟戰略」

李前總統有遠見的經濟戰略布局,現在看來可說是「先知」,否則台灣可能早已陷入過度依賴單一市場的窘境,而現在面對前所未有的疫情,未來世界充滿不確定,台灣經濟如何借鑑過去、放眼未來,將在這場座談探討。

第四場,12月26日,主題是「農業政策:李登輝農本主義與台灣的未來」

農業是李前總統的專業,李前總統一直非常關注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的福祉,本場座談會將討論李前總統的農本主義和農業的現況與未來。

第五場,1月9日,主題是「民主轉型:從野百合到太陽花的公民參與」

本場次將討論兩個世代公民參與的異同,以及面對兩個世代的公民運動,主政者又如何回應民主的訴求。

最後,在李前總統的冥誕,明年1月15至16日,台灣智庫將在交通部集思會議中心,舉行「李登輝學」研討會,主題包含:李登輝主政時代下的台灣治理(1988-2000)、世代觀點看李登輝─從政治改革到社會改革、李登輝的精神與傳承、二十一世紀台灣要到哪裡去。



第一場次報名網頁已上線,系列活動報名資訊敬請鎖定臉書專頁「台灣智庫-思想坦克」。






新聞聯絡人:薛雅卉 0933-673697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