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台灣智庫

【台灣智庫】「李登輝學系列座談會Ⅲ經貿戰略:戒急用忍與台灣當前經濟戰略」新聞稿


自左起分別為台北海洋科技大學副校長呂曜志、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財團法人台灣綜合研究院創辦人劉泰英、台杉投顧董事長吳榮義、台灣智庫共同創辦人林佳龍、總統府資政陳博志、義美食品董事長高志尚、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


「李登輝學」系列講座第三場於12日登場,在李前總統生前居住過的市長官邸藝文沙龍舉行。以「經貿戰略:戒急用忍與台灣當前經濟戰略」為題,探討李前總統如何在關鍵階段,為台灣經貿掌舵。座談會邀請台灣智庫共同創辦人林佳龍、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李安妮、財團法人台灣綜合研究院創辦人劉泰英、台杉投顧董事長吳榮義、總統府資政陳博志、義美食品董事長高志尚、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及台北海洋科技大學副校長呂曜志出席與談。


劉泰英:前人種樹 後人也要繼續種樹


劉泰英致詞時表示,關於戒急用忍,李前總統遭遇很大壓力,但今天回想起來,如果沒有戒急用忍,中國對台貿易制裁,台灣恐怕就完了。劉泰英回憶,戒急用忍就是把高科技產業技術、人才、資金留在台灣,讓加工業先到中國去,當時儘管遭遇很大困難,但台灣還是挺過來了。


劉泰英說,台灣產業從傳統的紡織業、塑膠業,逐步發展石化,也發展晶圓生產,但半島體產業未成氣候時風險極高,台積電好幾次要倒閉,都是李前總統協調開發銀行救回,聯電、宏基都是那時候創造出來的。劉泰英說,雖然風險大,壓力也大,但卻造就主流且世界級的產業,倘若沒有李前總統支持,沒有人敢做。劉泰英認為,當前經濟成果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而現在也要繼續種樹,否則未來的經濟令人擔憂。


林佳龍:面對中國問題,台灣是世界答案,擁有三大戰略優勢


林佳龍引言時強調,疫情下台灣的經濟成果有目共賭,而且台灣寶貴經驗與地位,在中國崛起的威脅之下,台灣要掌握自己的核心關鍵技術,且台灣技術輸出,必須「原廠輸出」,才不會被中國控制。林佳龍強調,台灣的成功經驗不會輸給以色列、新加坡;在中國紅色陰影之下,台灣找到發展機會的模式,成為世界亟欲尋求的答案。


林佳龍認為,李前總統是先知,先知往往寂寞。當時他在執政時要一方面推動民主化,平衡兩岸關係、尋求對外突破外,還要發展經濟。從歷史回顧,1997年只有4.3%上市上櫃公司贊成採取「戒急用忍」,到了2020年,台灣智庫最近公布的最新民調,則有71.1%的民眾,認同當年戒急用忍政策,有助減少產業對中國依賴。


林佳龍說,李前總統為台灣爭取到時間,如今全世界面對中國時,台灣經驗是重要的參考,紅色崛起已是全世界的問題。尤其,台灣在全球產業的供應鏈,扮演關角色,過去是處於邊緣的「角落生物」,現在是最不受衝擊的「角落生物」,武漢肺炎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大影響,但台灣GDP卻逆勢成長超過2%。台灣應重新思考在全球化的新角色,如何讓世界都需要台灣。


陳博志:民之所欲常在我心 是李登輝解決問題的基本目的


總統府資政陳博志指出,李前總統時代,台灣面臨錯綜複雜問題。經濟上,台灣從開發中國家向已開發國家轉型;環保、勞工運動、社運等浪潮風起雲湧,且相較於他國慢慢演進,台灣是全面爆發。陳博志說,李前總統年輕時代學劍道、坐禪,個性鎮定,不但使命感很強,且做事紮實。陳博志以不公平剝削的「肥料換穀」政策為例,李前總統透過數十年努力,以及數十篇學術論文,才終於在他擔任副總統期間,將「肥料換穀」政策廢除。陳博志說,李總統所言民之所欲常在我心,是作為學者尋求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的基本目的。


高志尚:有目標也要有戰略跟時間表


義美食品董事長高志尚指出,1987年前總統蔣經國前往國民大會做報告時,也曾提到過度投資中國,造就中國崛起構成的威脅。他說,李總統對農業十分重視,台灣雖然經歷多年的改革討論,但可以看到農業從生產銷售分配與農業問題還是很難解決,只有好的商品銷售才能解決問題,我們必須從世界看台灣的角色。


高志尚說,代工時代已經過去,台灣在全國的供應鏈中提供世界級的業務與產銷結合,然而,目前各國政府都有數位化和資安問題,各種標準越來越嚴格,勞工、環保、檢驗等都是考驗,台灣不能只有目標,而沒有對應的戰略跟時間表,才能往前快速邁進,找到自己的定位。


呂曜志:台灣的經濟成果奠基在李登輝的基礎之上


北海洋科技大學副校長呂曜志指出,前總統李登輝,致力於修正以中國市場為核心的目標,有意防止兩岸不正常的政商關係,也配合了加入國際經貿活動的策略、南向政策,才能造就台灣如今的經貿發展。


張建一:應把台灣變成掌握世界經濟關鍵的力量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與談指出,中國最擅長「騙術」,不但騙了國民黨,也騙了美國和世界。1979年美中建交後,美國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直到六四事件改為每年審核,美國總統柯林頓曾簽署行政命令,要中國改善人權問題才給予最惠國待遇,但又在2000年給予中國永久最惠國待遇,直到近兩年才發現中國利用不公平貿易壯大自己。當年國退民進的期待,只換來變本加厲的國進民退。


相較起來,李前總統的「戒急用忍」是真知灼見,也是國家發展的必要,然而,至2019年台灣經貿現在對中國的依賴仍高達37.3%,比例還是相當高。張健一強調,台灣應該走向真正全球化佈局,另一方面,台灣對自己的投資仍不足夠,所以有五加二、六大和戰略核心產業,由政府帶頭投資。台灣應該善用全世界資源,成為全世界資源的運籌中心。張建一指出,2020年台灣是大轉型時代,台灣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自己,把台灣變成掌握世界經濟關鍵的力量。


梁永煌:台灣要思考分散風險,面對未來經濟危機


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指出,儘管有李前總統奠下的基礎,到今年第三季台灣投資中國超過五兆三千億,對中國投資不論是個別企業或產業類型都集中,讓台灣在中國的企業有很大的風險。


梁永煌進一步說,個別企業方面,以鴻海為例,超過九成的投資在中國;產業別方面,韓國在中國投資的產業較分散,台灣上市公司50%集中在半導體產業,韓國卻只佔25%,台積電雖然前瞻看好,但是企業總有循環,必須注意這個風險。梁永煌認為台灣應該要分散產業,軟體將是重要的產業,卻容易受到法規阻礙創新。他進一步指出高齡化社會與勞保問題將是另一個經濟風暴。


吳榮義:兩岸交流規模遠超越以往 台灣應重新採取戒急用忍態度


台杉投顧董事長吳榮義指出,面對中國的經濟威脅,李前總統提出「戒急用忍」政策,但遭受很大的社會壓力,到2000年民進黨執政,因為朝小野大,更難堅持下去,扁政府因而提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吳榮義表示,如此一來,其實只有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太過困難,而2008年之後更是大幅開放。如今,兩岸往來已經比以往更密切、規模更大,兩岸關係很難禁止,雖然面對中國的威脅,加上美中貿易戰、科技戰、疫情影響,台灣聲名大噪,但未來怎麼辦,台灣必須建立有主體性的政策。


吳榮義強調,一方面,台灣要重新思索和中國的關係;另一方面,台灣的市場還是需要依賴世界。他指出,面對新國際局勢,WTO的規範如何被遵守,美國是否有可能再加入CPTPP,台灣怎麼把握機會,都應該關注。至於RCEP,吳榮義認為可以不用太在意,除因中國主導,台灣需要妥協主權,也因台灣的出口主力ICT產品本來就是領關稅,和主要民主國家的雙邊協議更重要。吳榮義強調,台灣和中國的交往越來越深,重新思考李前總統的戒急用忍,是當前的課題。


李安妮:戒急用忍是關鍵投資要以台灣當前經濟戰略為考量


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李安妮透露,當年曾問李前總統,「戒急用忍」是什麼意思,李前總統卻稱:「我也不知道,你們讀中國書的才知道。」但李安妮進一步對「戒急用忍」政策宗旨解釋,指出這四個字的白話文,就是當面攸關台灣經濟的重大決策時,應該要先穩住忍下來,不要急切、躁進,然後以台灣當前經濟戰略為主要考量。李安妮認為,父親李前總統並非無所不知,但是以台灣為主體的政策,他相當清楚。


林佳龍:當前應把握時機 打造台灣品牌


林佳龍總結指出,因為李前總統時期為台灣政治、經濟打下的基礎,台灣現今在世界立足的戰略優勢,有確保良善治理和法治環境的民主力(empower)、能夠整合運用數據的資訊力(information)、維持生態系彈性而有活力的創新力(innovation)。基於三力,台灣得以被世界看見,讓「世界的台灣」變成「台灣世界好」。例如,「口罩國家隊」就是台灣被世界看見的絕佳例證,疫情期間,國內口罩產量從每月100多萬個,迅速組隊、升級成月產超過千萬片口罩的國家隊形,還能援助國際。台灣現在更從防疫大國走向觀光大國,打造國家形象、台灣品牌的時機已經來臨。



新聞聯絡人 郭玫岑 副研究員 | 0952-593958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