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智庫與台灣國家政策研究協會主辦的李登輝學第四場座談會,於12月26日登場,以「農業政策:李登輝農本主義與台灣的未來」為題,聚焦在身為農經專家的李登輝前總統,過去如何進行多項改革奠定台灣農業基礎;並探討在全球自由化趨勢下,台灣農業當前的挑戰及未來農業政策該如何發展。
李登輝學第四場座談會由台灣智庫董事長、台杉投顧董事長吳榮義開場致詞,台灣智庫共同創辦人、交通部長林佳龍也透過影片致詞。全國農業金庫董事長吳明敏擔任引言人,分享李前總統農本主義之理念、政策,並提出建言;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詮釋李前總統「農為國本」之理念及當前的政策實踐;農訓雜誌總編輯丁文郁則以和李前總統近身工作的經驗,勾勒李前總統對台灣農業的貢獻;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蔡培慧與立法委員蔡易餘,則對現今台灣農業面臨的機會與挑戰,提出問題與解決方針。
吳榮義:李登輝打下台灣農本主義和農業政策的基礎
台杉投顧董事長吳榮義表示,李前總統對農業的貢獻有目共睹,他在求學時期便專攻農業經濟,甚至在美國康乃爾大學攻讀博士時還獲得全美最佳論文,是一位真正的農業學者。擔任公職後,更推動多項農業政策,其中最出名的政策,便是建議前總統蔣經國取消對農民剝削、榨取的「肥料換穀」制度,獲蔣經國同意執行,這打下台灣農本主義和農業政策的基礎。吳榮義董事長強調,農業今昔在經濟結構上的角色已大不相同,戰後農業人口占台灣就業人口一半,如今只有4-5%,如何順利轉型對台灣經濟相當重要。
林佳龍:台灣農業需要年輕世代共同打拚
台灣智庫共同創辦人、交通部長林佳龍透過影片致詞指出,李登輝前總統是一位農經專家,在推動台灣經貿走向國際同時,也注意到城鄉差距擴大、農村人口流失、台灣小規模經營的小農與兼業農難以應付國際化、自由化競爭等課題。因此,1981年,在他臺灣省省主席任內,提出「八萬農業大軍」政策,以培力農民擁有技術、管理能力,帶動農業結構調整。
儘管卸任後,李前總統仍相當關心農業,林佳龍部長回憶2014年競選台中市長時,李前總統曾陪同到東勢農友家座談,強調補貼機制已經過時,應鼓勵青農自立。林佳龍部長因此在台中市長任內推動「青年加農、賢拜傳承」計畫,透過「新五農政策」連結農民、農業、農村、農產品,及農產加工品,使農業有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創新,強調要有年輕世代共同努力,才有發展機會。
林佳龍部長表示,農業奠基在李登輝時代基礎上,此刻是鑑往知來的寶貴時機。作為交通部長,林佳龍部長提倡觀光業升級,讓觀光作為火車頭產業,利用數位科技線上線下整合,讓農村藉由結合觀光體驗,創造商機與友善環境,以帶動地方的繁榮與發展。
吳明敏:「農為國本、台灣優先、戒急用忍、國際連結」,是李前總統的核心思維
全國農業金庫董事長吳明敏回憶,自己的碩士論文口試委員就是當時還在擔任政務委員的李前總統,博士時期的指導教授也曾和李前總統同窗。吳明敏董事長指出,李前總統當年就以科學方法,系統性釐清台灣農業、工業發展的問題,包含農業勞動力因為工業發展逐漸流失、老化、農民組織配合不上、農業政策不到位。
全國農業金庫董事長吳明敏表示,他曾為李前總統的學生,受到他影響成立農業產學聯盟。吳明敏董事長表示,李前總統的核心理念就是「農為國本、台灣優先、戒急用忍、國際連結」。吳明敏董事長延伸李前總統的六類農業政策,提出九項當前政策建議,包含醫療普及、改善環境、科技整合、契作契養、外部效益、接軌國際、台灣農業標準、投資農村、農業新南向。吳明敏董事長將以上建議彙整為政策說明提供給所有與會者,且因建議皆屬跨部會權責,吳明敏董事長更盼政府與國人共同承擔,積極布局興革基礎,審慎推動多贏制度。
陳吉仲:農為國本不只是為了農民,也是為了國家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分享,農委會接待外賓的會議室中,就掛著「農為國本」四個字。農為國本和李前總統有很大的關係,他除了推動多項政策外,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關心農業」的心。以農為本有三個面向,第一是農業的基礎。陳吉仲主委指出,農民這兩年來受傷人數比例是非農業部門的4倍,有完整的福利體系才能吸引青年願意從農,必須要發展基本福利保險體系,如農民健康保險、農民職業災害保險等。明年更有農民退休儲金上路,讓農民保障更完善。
此外,陳吉仲主委說,農業基礎建設也非常重要,如最基本的水利、土地。農田水利會改制升格後,擴大灌區能夠服務更多農民。陳吉仲主委以南投坪林聚落為例,雖然離烏溪很近,卻因為在灌區外無灌溉水,1,500萬的工程改善後,已能夠種植更高單價的葡萄。
土地問題,陳吉仲主委坦承是最難解決的。「農地最貴的國家就是台灣,平均四千萬一公頃,你買了會從農嗎?」陳吉仲主委反問現場觀眾,點出台灣農地寸土寸金。陳吉仲主委表示,把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降低經營門檻、提升經營動機,才可能有「八萬農業大軍」,面對國際競爭。
第二,農業環境與福利到位之外,還必須隨時提防農作、畜產的傳染病、災害。陳吉仲主委以非洲豬瘟為例,此疾病從非洲到俄羅斯傳了一百年,但進入亞洲後快速傳播,讓養豬戶一下子什麼都沒了;牛結節疹亦是國內未見過的,若疫情沒有守住,國內鮮乳產能就會陷入困境。陳吉仲主委強調,幾個重大傳染疾病都是跨部會合作防治,體現「農為國本」,基礎建設沒做好、重大疾病守不住就很麻煩。
陳吉仲強調,儘管農業相關錯誤資訊充斥,面對紛紛擾擾,農業政策的決策最後都回到專業。以口蹄疫拔針為例,2018年7月決定拔針,不打疫苗,面對隨時再爆發疫情就變成政治議題的風險,有人認為應考量地方選舉避險,但經過專業判斷和充分準備,農委會確定拔針。陳吉仲表示,若沒有專業決策,如今台灣豬肉還沒有外銷門票。再以解除歐盟漁業黃牌為例,漁民對制裁相當不滿,但農委會以溝通和技術協助漁民申報漁獲量,才成功拿掉黃牌。陳吉仲主委說:「面對農業,越錯綜複雜,牽扯政治,越需要專業。」
第三,陳吉仲主委指出,台灣農業基礎建設太落後,農產從產地到消費者手上還有重重關卡。以冷鏈供應為例,冷鏈做好,農產品價格才不會被通路商掌控;又以屠宰場為例,近期因為開放美國肉品進口而發現台灣屠宰場普遍沒有國際食品安全管制系統(HACCP System)認證,陳吉仲主委表示,為升級產業、進軍國際市場,農委會要做的還有很多。
陳吉仲主委表示,國民的參與也很重要,除了關心相關消息,也以實際行動注重生產過程、支持好的農產,目前許多中小學直接和有機農民對接,落實食農教育,形成需求帶動供給的良善循環。今年因為武漢肺炎疫情,一度擔心飼料作物無法進口,衝擊畜牧業,攸關國人生活,也因此盤點了相關生產問題,確認供應無虞,足見自給率的重要。陳吉仲主委盼民眾一起參與農業,雖然農業產值一年5千多億,還輸給一家科技大廠,但農業對文化、生態、甚至糧食安全相當重要。陳吉仲表示,買農產品不是為了農民,也是為了消費者自己,「農為國本不只是為了農民,也是為了國家」。
丁文郁:李登輝致力推動台灣農業機制與法律
農訓雜誌總編輯丁文郁分享自己和李前總統的回憶指出,他曾和李前總統在農業方面有密切往來,丁文郁總編輯回顧李前總統在卸任後仍致力於農業,並整理出其卸任後在農業發展所扮演的幾種角色。
第一,丁文郁總編輯指出,李前總統是2002年「1123與農共生」農民運動的催生者,過程理性和平,並且協助促成的最高層級對話,達成農民的訴求。第二,李前總統是制定「農業金融法」與建構我國農業金融體系的促成者,他親自出席全國農漁會第二次共識大會,聆聽農民意見,對農會改革提出主張,更主動向行政院了解政府會議的共識。第三,他也是重建36家信用部讓與銀行承受之農漁會信用部無可取代的推手。第四,李前總統是推動農業基本法立法的首倡者,李前總統於2006年中華農學年會發表專題演講,呼籲制定一部符合世界潮流、我國國情及前瞻性的農業基本法。雖然立院至今有19個「農業基本法」草案版本,但都缺臨門一腳而未能完成三讀程序,無疑是李前總統在農業上一大未竟憾事。
最後,發展台灣肉牛產業的先行者,當時其實是為了幾決休耕問題,加上台灣肉牛只佔市場3%,還曾遭遇狂牛症危機,知日的李前總統更為突破台灣缺乏優秀的肉牛品種的困境曾赴日考察。找到有「元種但馬牛」基因的牛隻,奠定發展台灣肉牛產業之契機,藉以協助解決休耕問題,是李前總統對我國農業最後的一項貢獻。
丁文郁總編輯轉述李前總統曾說過的話:「不管我在什麼位子上,我一輩子都是農業人。」
蔡培慧:談李登輝學,更要看農業前瞻發展
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蔡培慧說,李登輝的以農為本概念,是歷史的延續,讓我們看到韌性和厚實的精神。她從三個角度談台灣現今和未來的農業走向。第一是農保制度,第二是科技農業,第三是以農為本、農鄉共好。
蔡培慧指出,農保制度從李登輝時期,走了33年才完成,最近才完成最後一塊拼圖也就是農保儲金。未來台灣應繼續要坐農地儲備制,荷蘭、日本都有相關制度,政府用市價買地,再低利賣給農民,以解決農地使用者和擁有者分離、農地零碎化問題。
科技農業連結方面,基於農業人口老化,為了農法傳承、農藝創新,不僅可利用台灣在科技上的專業發展協助農業,如運用無人機在偵測農情、灑農藥;更可利用農業廢棄物結合科技技術回收再利用。
至於城鄉共好方面,現在的城鄉基礎建設不夠,必須解決交通、醫療、教育等問題,有意識重整農村和都市的距離,才能讓農村更適合人居。蔡培會執行長強調,台灣已是一日生活圈,都市到農村不遠,加上科技的整合,鼓勵更多城市生活的人們造訪農村。
蔡易餘:台灣應建立自己的農業品牌
選區在嘉義的立法委員蔡易餘指出,農業如何建立自己的品牌很重要,像是嘉義的阿里山茶、東石蚵仔都是很棒的產品,但是少了整體品牌包裝和管理,兩者的發展迥異。蔡易餘委員表示,因為東石蚵很有名,但缺乏品牌管理,許多不是東石的產品也號稱來自東石;但阿里山茶有相關的定位和競賽推廣,已經成為有競爭力的品牌。蔡易餘委員未來盼能努力推動民眾重視農產品來源,做來源標章,強調在地優勢。蔡易餘委員表示,李前總統推動農業精緻化,市場差異化便很重要,建立品牌是關鍵。
台杉投顧董事長吳榮義做出總結指出,台灣出口最初是靠農業,是世界出名,隨著工業化發展則出現農民照顧、城鄉法展問題,越來越複雜。李前總統的以農為本概念,指出農業是立國之本,現在觀點來看甚至是國安問題,盼大家能基於這次座談會討論,深入思考未來如何持續解決農業問題。
新聞聯絡人 郭玫岑 副研究員 | 0952-593958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