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MEs中心/戰略產業組

圖片來源:AdobeStock
人工智慧技術不僅是當前全球發展的主要趨勢,更是台灣重點發展的五大信賴產業之一。國科會於今年七月發布的人工智慧基本法修法草案,引發了社會廣泛的關注與討論。如何在產業發展與權益保障之間取得平衡,制定一部具體可行的人工智慧基本法,已成為台灣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
為促進社會對話及政策溝通,台灣智庫於10月24日舉辦專題會議,邀請林岱樺委員及各領域人工智慧專家共同探討草案的核心議題,出席者包括台北醫學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李崇僖院長、人工智慧學校侯宜秀秘書長、政治大學法律學院魏杏芳副教授、台灣人權促進會周冠汝副秘書長、民間司改會黃寬心律師及防災產業協會地震速報委員會李重志委員。會議圍繞現行草案中的政策問題,並提出優化建議,以支持AI產業與政策的發展。
現行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的問題與政策建議
1. 明確保障公民基本權利
人工智慧基本法作為框架性法律,應確立保障人民基本權利的核心任務。然而現行草案僅在第三條列出人工智慧發展原則,缺乏對公民權利的明確保障。黃寬心律師建議,草案應至少包含「知情權」、「退出權」及「救濟權」等保障機制,使公民有權知悉AI在政府部門中的應用情況,對涉及重大人權的AI技術提供退出權,並建立權利受侵害時的救濟機制。
2. 定期檢討法規以應對技術快速演變
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法律需具備動態適應的能力。基本法應規定政府部門定期檢視法規,建議每二至四年進行全面評估,確保法規與科技發展同步,以有效應對新技術帶來的影響和挑戰。
3. 清晰界定法律用語,確保權益保障
現行草案中部分術語和定義仍不夠清晰,可能導致責任不明,進而影響人民權益。黃寬心律師指出,例如草案第十一條的豁免條款中,對「開發」與「應用」的界定存在模糊空間,容易削弱公民權益保障,建議進一步釐清此類定義以確保人民權益受到充分保障。
4. 透明度原則的具體規範
現行草案中提及的透明度原則應進一步具體化。周冠汝副秘書長建議,可由行政院統一整合各政府機關使用及研發AI的情形、與業者的合作情況,公開政府資訊,讓公民得以瞭解政府AI應用的實際情況。主管機關則應公布產業內主要AI發展趨勢,確保資訊透明,便於風險評估。
擴大保障權益的其他法規修正建議
1. 著作權法的修正
為因應AI技術在訓練與生成內容方面可能涉及的著作權問題,著作權法及智慧財產權規定也應研議修正,對著作權人設定權利受損的補償機制。侯宜秀秘書長指出,有必要修訂著作權法,建立適當的補償機制,這類法規在日本(2017年)及新加坡(2021年)已有立法先例,可作為台灣的參考,以保障著作權人權益。
2. 推動數位基本法
數位科技發展之快速,使得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AI基本法。我們的視野和政策格局上,應當以「整個社會在數位化的過程」為思考的單位,設計出民主自由的數位社會。
黃寬心律師建議制定「數位基本法」,將人民數位權利的「入法化」,才是根本之道。數位權利的法治化,不但讓人民在被侵害時有子彈對抗,也能因企業的法遵義務而有效預防侵害的發生。在政府的層面, 數位權利的法治化,使政府使用AI等科技於公權力的推展上,能更直接扣合憲法「法律保留原則」的精神。
3. 人工智慧技術在司法應用中的保障規範
為因應新型態AI技術在司法領域中的應用,兼顧司法效率與人民權益保障,李重志委員建議制定「科技偵查及保障法」,防範技術濫用,保障公民隱私權,並確立AI生成證據的法律地位,確保數位證據在司法過程中的合法性與公平性。
強化台灣成為科技島的競爭優勢
1. 制定人工智慧發展與應用的整體戰略
根據Tortoise Media的2023年全球AI指數,台灣在全球排名第26,尤其在營運環境方面仍有進步空間。為提升AI產業競爭力,台灣必須制定有效的AI發展策略,包括設定訓練資料合理使用的範圍、並針對AI發展風險進行全面盤點、以及提出台灣整體性的人工智慧發展策略,盤點公私部門的人工智慧重要應用領域。李崇僖院長提出,以AI技術輔助醫療和教育評鑑可提升效率,這類應用在高齡化照護、中小企業競爭力和政府效能等方面都具有巨大潛力。
2. 修正個人資料保護法
有足夠的數據資料是訓練人工智慧不可或缺的條件,為滿足AI大型模型訓練對數據的需求,台灣現行個人資料保護法應比照國際趨勢,適度調整允許合理範圍內的數據使用。魏杏芳副教授建議,因為大部分的資料集都含有個資,因此宜借鑒歐盟經驗,積極修正個資法,使個資在受到保障之外,也兼顧個資的流通與再利用,使個資法也具有資料治理的意義,平衡人權保障和產業發展,這是完善台灣數位經濟法規體系的根本步驟。此外這部分有也與我國AI商品或服務對歐盟貿易的關聯十分密切,值得政府關注。
3. 建立AI應用事前監管機制
高風險AI應用的事前監管機制,既能事前避免人民暴露於資訊風險,也能提供企業明確的AI使用規範,提供使用者與企業法律保障。李崇僖院長建議參考歐盟的高風險AI許可制度,建立風險分級和審查機制,降低企業的法律不確定風險與成本,更能保護中小企業。數位部應設立AI應用的風險框架,各部門進行風險分類,加強事前監管,從而確保企業在AI應用中的合規性與安全性。
4. 建立「資料中介機制」以支持中小企業
根據經濟部的2023年中小企業白皮書顯示,台灣中小企業超過163萬家,佔全體企業打98%以上。為提升台灣整體產業實力,政府亦應營造中小企業與新創產業能夠參與AI開發的環境條件。魏杏芳副教授指出,台灣應建立適當的資料中介機制,例如資料中介平台,為中小企業提供有具規範性的資料流通機制,使中小企業有便利的方式,取得企業進行數位化或AI訓練開發所需的數據資源。此機制將有助於中小企業參與數位經濟,促進國家數位經濟的發展。
總結:應儘速制定兼顧人民權益與產業發展的AI發展戰略
AI發展的制定與相關政策的完善不應僅限於人工智慧基本法單一法規的推動,還需要更多配套措施與產業發展策略的支持。面對數位時代的來臨,我們必須制定一套完善的人工智慧發展與應用整體戰略,清晰規劃台灣AI產業的發展藍圖與技術應用方向,向國人闡明台灣在AI領域的長期願景與未來布局。
在保障人民權益方面,必須透過增訂「人工智慧基本法」、「數位人權基本法」、「科技偵查及保障法」,並修正「著作權法」、「個人資料保護法」,並公開公私部門的AI使用情形,全方位保障人民對於AI使用的知情權與決定權,以及設定企業的AI使用規範。
為了促進台灣AI產業發展,必須修正「個人資料保護法」、「著作權法」,建立「AI應用事前監管機制」、「資料中介機制」,設定企業的資料合理使用範圍及方式,並建構資料使用的分潤與商業機制,從健全整體法規制度面強化台灣AI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
台灣政府與社會各界應加強對話,共同討論AI發展的整體策略、產業佈局與法律規範,才能為台灣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奠定穩固基礎,開創未來科技與治理的新格局。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