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智庫】習近平極權主義模式與統治思維研討會 - 會後新聞稿
- 台灣智庫
- Mar 5
- 12 min read
今(3/6)日台灣智庫舉辦在交通部集思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習近平極權主義模式與統治思維」研討會,共規劃了三場座談,主題分別是「習近平時代的統治思維:內部極權控制」、「習近平時代的統治思維:對外威權擴張」及「川普重返白宮後的印太戰略及美中台關係形勢」,活動中邀請外交部長 林佳龍、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 邱垂正蒞臨致詞,以及共有17名國內專家學者參與與談。。

外交部長林佳龍致詞
外交部長 林佳龍致詞時表示,中國的極權主義從退化到進化的階段,在習近平統治的時代下,無論是中共對社會的控制力,或者是對外各種經濟、安全的擴張力,不但有強化的現象,更進一步鞏固了中共的統治地位,甚至強調「三個百年」的中共建制,這都對不只是台灣、更包括國際社會,以及周邊國家發展帶來影響,甚至可以說是挑戰,因此認識中國及中共政權,必須要更正確探析習近平政權,特別是重構中國極權主義的理論模型。
林部長強調,數位是中共制度基因變異的關鍵,「新興科技」對中共統治發揮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國家能力結合數位技術的運用,讓中共對內、對外的統戰思維更靈敏且敏感。中共的政治統治地位得利於數位科技的發展,極權模式已不受到物理空間限制,中共對於「網路空間」的掌控和武器化,讓中共的極權主義「進化」,同時鞏固了習近平的政權地位,事實上,近年來,習近平多次在各種談話中提到「安全」,這一方面當然顯示他對於權力的不安全感使然,但也顯示他對對內控制、對外進行跨境擴張的重視,這樣的統治韌性就是「數位極權主義」。
此外,林佳龍部長認為,數位極權的中國對全球帶來了挑戰,雖然台灣首當其衝,但不是只有台灣該面對「中國威脅」的問題,中國的國家發展模式及中共的統治思維,已是國際社會共同的問題,尤其是習近平的極權主義模式,將對全球民主國家帶來嚴峻挑戰,台灣及民主夥伴要攜手一起面對。此外,林部長表示習近平政權的挑戰猶如強弩之末,萬物終有期,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共政權將面臨繼承權危機,而且中國經濟成長壓力與社會矛盾日益加劇,也對中共的統治正當性構成嚴峻挑戰。為了鞏固政權,習近平採取政治動員的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路線,近期又強調「國家政權安全」是國家政治安全的首位,但都無法解決政權正當性的危機,只把中國越推向國際社會的對立面。林佳龍說,面對中共擴張與威脅,我們唯有持續強化自我防衛韌性、堅守民主自由價值、深化與友盟國家合作,才能守護台灣。
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邱垂正致詞
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 邱垂正致詞表示,過去幾年來,中國極權主義擴張對於台灣愈來愈具侵略性,已成為我國國家安全的重大挑戰。中國除了對台進行軍事恫嚇、外交打壓、經濟脅迫與灰色地帶侵擾之外,也透過在地協力者發動網路攻擊、認知作戰、散布假訊息與介入民主選舉等手段進行政治干預與社會滲透,試圖影響台灣人民對國家主權與民主制度存續發展的信心。此時此刻,中國正在進行人大、政協「兩會」的年度重要政治議程,這些重要的事件的發展,都將攸關兩岸關係與台灣的國家安全利益,值得我們密切關注。
邱主委表示,台灣身處習近平新極權主義擴張的前沿,不僅要全民團結合作,也要高度關注極權中國的動態變化,掌握中國政治、經濟、社會脈動。習近平上台以來,中國被「新極權主義」所主導,其內涵包括了「高度集權領導」和「狂熱民族主義」兩個極端,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見「極左-極右」的「雙重極端新型極權主義」,不僅推動政治社會全面左傾之社會主義改造,對內高壓管控,箝制自由人權等普世價值,更進一步鼓吹狂熱的民族主義,透過對外積極擴大政經影響力,輸出「中國模式」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衝擊由美國所主導「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為穩定繁榮的民主制度帶來崩解危機。
邱垂正主委最後提到,台灣面對中國的威脅,更需要認知民主、繁榮與和平是相連相依、密不可分的意義,尤其是身處在當前複雜的國際情勢,台灣更應該和全球民主國家站在一起,並團結合作,唯有肩併肩合作,才能有效抵制任何破壞民主制度和全球安全穩定的行為。此外,台灣對國際社會投入更多的貢獻,有能力也願意跟民主陣營團結合作,共同維持民主夥伴的科技優勢,一起打造堅韌的「民主供應鏈」,以強大科技實力作為國防骨幹,並且促進產業發展,提升經濟韌性。
第一場次:「 習近平時代的統治思維:內部極權控制 」
在林佳龍部長、邱垂正主委致詞後,今天研討會的第一場次:「習近平時代的統治思維:內部極權控制」,報告人分別是國防安全研究院 王占璽副研究員、淡江大學外交系 洪耀南助理教授、政治大學國關中心 曾偉峯副研究員及台灣大學國發所 林峻達助理教授,以及由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系 董立文教授、政治大學財政系 黃智聰教授擔任與談人,報告人依序以「習近平時期中共社會控制系統的建構」、「從中共中央政治局集會觀察習全面掌政下執政思維」、「習核心下制度化競合:中共內部權力再平衡探析」、「評估中國科技創新與擴散能力:亞洲四國的比較分析 」為題進行研究報告。
王占璽研究員的研究提到,習近平透過數位監控、思想控制與社會滲透,試圖重建以黨國為核心的社會控制系統。然而,經濟停滯、社會自主性未完全消失,使控制效果受限。飯圈文化、白紙運動、經濟維權等現象顯示社會仍有反抗空間。未來,中共將面臨社會不滿與體制調適的挑戰,國家與社會可能陷入互不信任的消耗戰。
洪耀南教授的研究指出,習近平執政後,中共權力結構由「定於一尊」的高度集權,逐步轉向「制度化競合」。透過反腐運動與軍改,習近平削弱傳統派系,強化個人領導權威,但內部競爭仍在制度框架內運行。隨著經濟困境與國際競爭加劇,未來中共內部權力再平衡將面臨挑戰,特別是接班機制不明、軍隊人事變動頻繁,可能影響政局穩定。台灣應關注此趨勢,結合國際戰略應對中共治理模式的變化。
曾偉峯研究員的報告中指出,二十大後習近平全面掌政,政治局運作高度圍繞其核心展開,他認為中共政治局會議強調經濟發展,特別關注區域經濟整合,而集體學習則聚焦黨建、文化、科技與民族議題,展現非經濟領域的政策擴張。習近平政策思維仍以「發展為硬道理」,但強化意識形態控制與內部學習,以確保政策路線與習核心一致。未來,中共可能在黨內建設與社會治理上進一步推動新政策,值得持續關注。
林竣達教授的報告中提到,習近平時期中國科技創新能力提升,但擴散能力仍落後於日本、南韓與新加坡,他認為中國雖透過「新型舉國體制」推動科技進步,但擴散赤字限制了其全球競爭力,影響其科技崛起的可持續性。疫情後創新增速趨緩,顯示內部挑戰仍存。未來,中國若欲突破科技發展瓶頸,需提升技術擴散能力,確保創新成果能廣泛應用,以縮小與其他亞洲科技強國的差距。但林教授也提到,本研究專注於國家總體層次,未能處理各別產業的狀況。中國有可能在特定策略性產業中展現更高的創新能力及擴散能力。
董立文教授與談時表示,習近平高度主導政治局會議,但其決策充滿矛盾與不確定性,對中國治理與經濟發展帶來挑戰。首先,政策頻繁搖擺,缺乏穩定方向;對台策略一方面施加軍事壓力,一方面卻推動經濟融合,前後矛盾。其次,雖強調保護私營企業,卻透過市場管控與政府干預削弱競爭環境。此種治理模式恐加劇中國內部經濟困境,並影響中共政權穩定與中共的統治正當性,值得持續關注。
黃智聰與談時提及,專家深入探討中國在習近平領導下的社會控制體系與科技創新困境。研究指出,習近平強化社會控制以維護政權穩定,透過社會信用體系等手段加強監控。然而,專制體制限制思想自由,阻礙原始創新能力,導致科技發展多為二次創新,缺乏突破性成果。黃智聰強調,中國需提升原創能力,減少政府干預,營造自由的創新環境,才能促進真正的科技進步
第二場次:「 習近平時代的統治思維:對外威權擴張 」
今天研討會的第二場次座談是「習近平時代的統治思維:對外威權擴張」主題,報告人分別是淡江大學戰略所 馬準威助理教授、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 王國臣助研究員、台北教育大學 吳峻鋕助理教授及淡江大學戰略所 林穎佑助理教授,以及兩位與談人分別是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張國城教授和中正大學政治系 蔡榮祥教授擔任與談人,報告人依序以「習近平時期數位威權主義導向戰狼外交的必然性分析」、「中國對外經濟擴張與結構困境 」、「習近平的強國夢- 對外威權擴張與對台作為」、「從戰略夥伴關係看習近平的戰略擴張 」為題進行研究報告。
馬準威教授表示,習近平透過修憲取消任期制、強化個人崇拜與反腐運動,將中國推向極權統治。數位威權主義崛起,AI監控、社會信用系統深化公民監控,並向國際輸出監視技術。那在高度控制下為了維持中共的統治合法性,「戰狼外交」與民族主義推動強硬對外政策就是必要之策。經濟方面,「國進民退」強化黨對市場掌控。此趨勢顯示中國治理模式回歸毛澤東式統治,更標誌著中國進入新的極權主義時代。
王國臣研究員的研究發現,習近平推動對外經濟擴張,透過投資與基礎建設深化全球影響力,惟高額商業貸款加劇債務陷阱,部分國家相繼退出「一帶一路」。中國國企主導對外經貿,限制民營企業發展,並透過經濟施壓影響外交關係。然而,貿易失衡與市場扭曲導致各國反制,反傾銷與投資審查案件暴增,削弱中國經濟聯盟。全球經濟環境變數下,中國面臨經貿擴張、匯率穩定與外交聯盟的艱難抉擇。
吳峻鋕教授的報告中提到,習近平以民族復興為名,推動對外擴張與威權統治,試圖重塑全球秩序並取代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對台政策從「兩岸一家親」轉向軍事威嚇與經濟施壓,透過統戰滲透、法律戰與資訊戰削弱台灣主權。近期中國強化「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參考香港模式加強控制力。吳峻鋕警告,習政權將持續透過複合施壓手段推動統一,台灣應提高警覺,聯合國際社會因應中國挑戰。
林穎佑教授的報告以習近平積極拓展戰略夥伴關係來觀察,他認為中共透過外交合作深化軍事與經濟聯繫,推動國際秩序重塑。此策略不僅強化與俄羅斯、北韓等國的安全合作,也對台灣構成間接威脅。中國藉由夥伴國聯合聲明壓縮台灣國際空間,並利用軍事合作牽制美日韓介入台海。專家警告,中國戰略擴張可能加劇區域安全緊張,台灣應強化國際合作,確保外交與經貿自主權,以因應北京施壓策略。
與談人張國城教授的回應,他認為習近平的個人極權統治下,中國允許一定程度的資訊流通,或形成新型專制模式。研究顯示,民主程度較低的國家對中國印象較好,可能受此模式影響,這也可能形成中國新的軟實力。此外,張教授也提到,台灣在民主發展上表現突出,但部分民眾對中國持正面看法,值得深入探討。張教授強調,其他國家在與中國交往時,應重視自身主權和民族主義,以應對中國多樣化的擴張手段。
與談人蔡榮祥教授指出習近平執政下的民族主義策略,指出其以官方民族主義取代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鬥爭理論,強調民族解放以反對帝國主義。然而,這種民族主義僅在官方允許範圍內運作,民間自發的民族主義活動則受到嚴格控制。此外,蔡教授也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導致部分參與國家陷入債務陷阱的風險,強調中國在全球擴張中應謹慎處理與他國的經濟合作關係。
第三場次 :「 川普重返白宮後的印太戰略及美中台關係形勢 」
今天研討會的第三場次是「川普重返白宮後的印太戰略及美中台關係形勢」綜合座談,邀請台灣智庫諮詢委員 賴怡忠、國策院副院長 郭育仁、台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陶儀芬及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陳方隅擔任與談人,綜合座談的主持人是台灣智庫中國研究小組主任 吳瑟致博士,以「川普2.0時代」為開場主軸,和與會的四位與談人針對美國對外推動印太戰略的可能走向、美中台三邊關係,以及台灣該如何因應當前全球局勢的變化進行討論,與談的專家學者提出各自的觀點,並和現場聽眾進行意見交流。
主持人吳瑟致主任首先提出三個問題:首先是川普2.0跟川普1.0的差異?再來是川普的印太戰略跟拜登的印太戰略有何不同?最後是美中台關係,聚焦討論棄台論、疑美論、疑川論。
賴怡忠諮詢委員提到川普第二任期的決策風格和中美關係的未來走向,他認為我們必須要先了解川普的決策風格。與第一任期相比,川普在第二任期中最明顯的是展現出更強的自信,傾向依賴少數親信決策,並更重視經濟政策,可能削弱傳統外交與國安部門的影響力。此外,賴怡忠指出,川普可能推翻拜登政府在印太地區建立的聯盟架構,重啟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政策,這將對全球局勢及兩岸關係產生深遠影響
郭育仁副院長表示,川普回歸將加速全球政治變局,國際格局的變化速度如同冷戰十年的濃縮。美國經濟與軍事實力相對衰退,國防預算受限於鉅額國債與利息負擔,影響其全球主導地位。川普執政風格強調貿易保護與製造業回流,不只對中國更與美國盟友形成新挑戰。美國對烏克蘭與中東的政策亦將轉向,影響全球戰略平衡。郭育仁認為,川普的言行已顯著改變國際政治生態,各國須審慎應對美國政策變化帶來的衝擊。
陶儀芬教授的與談中,關注美國經濟實力、國債問題以及中美關係等議題,她指出美國GDP占全球比例自1991年以來保持在25%左右,並未出現急速衰退。同時,中國GDP從1991年的4%增至現在的17%,顯示其快速崛起。關於國債問題,儘管美國債務增加,但部分經濟學者認為應關注市場利率,而非單純的債務數字。在中美實力對比上,有研究指中國經濟可能被高估,美國在關鍵產業中仍具領先地位,全球前20大關鍵產業中,有17個領域仍由美國主導。陶儀芬也認為,川普政府對中國的經濟政策可能延續拜登政府的「小院高牆」戰略,即限制中國獲取美國的關鍵科技,但仍維持一定程度的經貿合作,因為若美國與中國全面「脫鉤」(decoupling),將失去對中國的經濟制裁籌碼,因此建議美國維持經濟相互依存,以備不時之需。最後陶儀芬指出,一旦美國對中國實施大規模貿易封鎖,中國經濟的損失將達美國的5到10倍,這顯示中國仍高度依賴全球市場,因此美國在核心科技與產業創新上的優勢依舊明顯,中國經濟的崛起仍然受到諸多限制。
陳方隅教授認為,川普政府的印太戰略延續前任政策,與日本合作密切,而中美關係因關稅問題持續緊張。陳方隅也提到川普關注國內政治,常以誤導性數據操縱輿論,美國社會則面臨白人身份、國際地位及經濟焦慮,這些因素促成他的崛起。台灣需警惕「疑美論」,避免親中媒體利用台積電等議題削弱對美信心,此外,川普對烏克蘭的批評可能影響台灣對美預期,助長「疑美論」的產生,應積極回應。最後陳方隅特別提到宗教勢力,特別是福音教派,對川普支持度影響甚鉅,其強人政治思維塑造了獨特的美國政治氛圍。台灣應深入理解美國內部政治情緒,制定應對策略,以維護自身利益。
本研討會中,專家學者交換彼此的研究觀點,現場來賓也提出「台積電於美國設廠是否能獲得川普肯定的安全承諾?」、「台灣社會為何會有疑美論出現,但卻反而不「疑」對我們充滿威脅的中國?」、「台灣怎麼因應川普2.0與中國極權主義2.0?」等問題。在與談學者與來賓的交流、討論,知識、時事交錯研討過程中,一場腦力激盪的學術饗宴,讓整場活動增添光彩。台灣智庫長期關注台灣發展,近年來也成立中國研究小組,不定期舉辦專業座談會,也出版了數本政策研究叢書,未來也將持續關注各種議題,舉辦活動及研究產出,作為國內外產官學界參考。
新聞聯絡人|周德望097400954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