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智庫「挑戰2032:台灣國家願景系列論壇」從去年四月陸續舉辦包容、創新、協和、安全台灣論壇後,今(26)日於集思北科大會議中心舉行第五場「韌性台灣」論壇,總統府秘書長、台灣智庫共同創辦人林佳龍、環境部長薛富盛、行政院發言人林子倫、內政部消防署長蕭煥章共同為論壇揭幕,邀集產官學研各界專家一同探討台灣在全球環境變遷中永續發展之道。
林佳龍致詞時表示,總統大選剛結束,民意在選舉結果中呈現並帶來省思,針對台灣面對問題梳理出輕重緩急,也要求同存異,需要執政者來回應並做出政績。台灣智庫「挑戰2032台灣國家願景論壇」第五場以「韌性台灣」為主軸,針對台灣的國土均衡韌性發展、因應氣候變遷的能源轉型、特別是淨零碳排以及災害管理的變革,思考內部社會如何應對環境風險,都應該做好準備工作。林佳龍說,「韌性」的意義應該是「動態」的,台灣在邁向願景目標的路徑中,面對外部環境挑戰的策略,應該具備彈性調適來修復與優化。
林佳龍認為,前面四場包容、創新、協和、安全台灣論壇,衡量整個全球潮流趨勢變化與台灣面對的特殊時空挑戰,探討台灣未來可以努力的願景與目標。特別是資訊科技在生活上的普及與便利,社群媒體分眾化,每個人都可能是社會上有影響力的自媒體,因此政府的治理不能是單向,政策溝通要能夠在社會上多方協作。林佳龍強調,決定眾人之事的政治上要保持韌性,民主的永續與深化,需要建立在協和參與的基礎上,新國會的三黨不過半,也反映出結構變化。
林佳龍指出,在蔡總統八年領導的奠基下,台灣在經濟發展與國際地位上獲得了許多重要的成就,世界已經看見台灣。未來的賴清德總統在民進黨第三任執政期到邁向2032年,台灣智庫論壇也提出「國土發展均衡化」、「能源結構轉型化」、「創新能耐多元化」與「災防體系敏捷化」等關鍵的「四大挑戰」來與各界探討。包括國土過於集中於北部與六都;經濟活動面上,產業對於能資源的使用過度依賴化石能源與線性生產的資源消耗模式;社會價值面上,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偏向單一專長而非跨域整合;風險意識面上,整個政府與民間應對重大外部環境衝擊,包括天災或人禍,應具備整備與行動意識。
薛富盛表示,去年他和林子倫發言人參與聯合國氣候峰會COP 28,台灣代表團的規模是歷年最大,也與邦交國、友好國家舉行許多雙邊論壇,討論化石燃料未來的挑戰,以及牽連產業、生活轉型的能源轉型,還有社會上因淨零轉型造成的弱勢者。薛富盛說,蔡英文總統兩年前就已準備讓台灣跟上世界腳步,推動2050淨零排放,去年更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盼在致力調適、淨零工作時,也能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災難。
林子倫指出,全球面臨極端氣候「新常態」的挑戰,氣候變遷已從科學議題變成政治議程,去碳化和再生能源的發展改變了全球的地緣政治版圖,英國經驗更展現了去碳化和經濟成長可以脫鉤,台灣近幾年經濟成長數據漂亮、但碳排往下走,「我們也在走這個模式」。林子倫強調,因應能源轉型的國際趨勢、碳定價時代來臨,台灣政府並在去年核定四年期、超過4000億預算投入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盼和企業界、青年共同關注永續發展、世代公平、公正轉型等課題,要將淨零轉型視為化衝突為機會的社會工程。
台灣智庫自2023年4月開始舉辦「挑戰2032:台灣國家願景系列論壇」,繼首場包容台灣、第二場創新台灣、第三場協和台灣、第四場安全台灣後,上午的第五場「韌性台灣」論壇,包括立法委員洪申翰、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岳、國家住都中心執行長黃景茂、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系副教授馬士元、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助理教授陳衍任、中興大學土木工程系助理教授陳毅輝、逢甲大學都計系副教授劉曜華、中興大學電機系教授賴慶明、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戴興盛均出席與會。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