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台灣智庫

川普再次入主白宮:台灣準備好了嗎?

黃宏吉/台灣智庫研究員

圖片來源:AdobeStock


美國大選於美國時間11月5日舉行,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前總統川普最後獲得超過半數的312張選舉人票,確定當選美國第47位總統(第一任期是第45位總統),同時在總得票數已超過七千四百萬票,得票率確定超過50%。而在國會選舉方面,共和黨已確定重新取得參院多數(至少52席),並可望維持眾院多數(目前已取得215席)。

 

川普「重塑現代美國的轉型力量」

 

四年一次的美國總統大選向來是全球關注的焦點。此次美國大選發生多個史無前例的事件:首先是川普在七月賓州造勢活動上遭受槍擊;再來是現任拜登總統也在七月突然宣布不競選連任,造成民主黨在沒有經過初選的情形下提名現任副總統哈里斯參選;最後是民調在選舉前一個月突然大翻轉,川普在多數關鍵州取得領先,進而奠定勝選的重要基礎。川普確定勝選後,一向反川不遺餘力的《紐約時報》發表專文,指出川普並非一般認為的歷史異端(historical aberration),而是「重塑現代美國的轉型力量」(a transformational force reshaping the modern United States)。《華盛頓郵報》也發表專文,指出川普已重新改造共和黨(a transformed Republican party),將支持者擴大至拉丁裔、首投族與中低收入民眾。

 

筆者認為川普勝選的最重要因素,在於精確掌握民意走向。根據Economist/YouGov十月分的民意調查,中間選民最關心的議題是通膨、移民與就業問題,這也是拜登政府最為人詬病的施政弱項。川普主張結束俄烏戰爭、減少政府支出以遏制通膨,加強邊境管制並大規模遣返非法移民,以及讓製造業回流美國以創造就業,讓多數中間選民產生共鳴。

 

誰掌握主流民意就決定了勝負

 

相較之下,民主黨不斷在墮胎權、性別認同、以及川普的人格缺陷打轉,失去中間選民的支持。另外,川普陣營靈活的選戰手法也功不可沒,除了傳統的造勢大會之外,川普接受多家親民主黨媒體的專訪,選前十天更接受知名播客Joe Rogan長達三小時馬拉松式的對談,拉近與年輕選民的距離。

 

台灣如何因應川普勝選後的變局?本文試著以川普總統第一任期的實際作為,以及本次競選提出的Agenda 47政綱為基本架構,從外交、國防與高科技產業三個面向來進行分析。

 

在外交層面上,雖然外界多半認為相對於拜登政府的多邊主義,川普的外交政策是以單邊主義為主軸,然而在川普看來,多邊架構疊床架屋、缺乏效率,因此偏向單刀直入的雙邊談判。以北朝鮮問題為例,川普揚棄過去的六方會談架構,與金正恩舉行三次晤面,成功管控朝鮮半島局勢,這是在觀察川普政府外交政策不可不注意的重要參考點。

 

對美關係是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

 

對台灣而言,對美關係當然是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蔡總統八年任內已建立台美良好的互信基礎。川普總統第一任期重用的親台人士,例如國務卿龐培歐(Mike Pompeo)、白宮副國家顧問博明(Matt Pottinger)、國務院中國政策顧問余茂春(Miles Yu),在第二任期都有可能再次受到重用,尤其龐培歐國務卿在任內公布美國對台六項保證解密檔案,間接促使六項保證落實為成文政策,在卸任前更取消台美行政部門官員交往限制,雖然這項措施不為拜登政府青睞,但在川普總統第二任期可望恢復。

 

值得注意的是,在川普總統第一任期擔任駐聯合國大使的海利(Nikki Haley)在今年八月訪台時,曾公開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並呼籲聯合國就2758號決議案召開聽證會。駁斥聯大2758號決議案遭扭曲及誤用是今年台灣參與聯合國案的重心,未來如何與川普政府國務院新團隊密切合作,推動台灣參與、甚至加入聯合國,是外交工作的重要課題。

 

除此之外,川普政府第一任期相當重視宗教自由議題,不但任命前聯邦參議員Sam Brownback為國際宗教自由無任所大使,大力支持舉辦「國際宗教自由峰會」(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 Summit),國務院也曾舉辦三屆「促進宗教自由部長級會議」(The Ministerial to Advance Freedom of Religion or Belief),雖在拜登政府時期停止舉辦,在川普政府第二任期可望恢復。下一屆「國際宗教自由峰會」將在明年2月在華府舉行,台灣應該及早規劃,並以此為契機加強與川普政府的宗教自由對話,而川普第二任期的第一次全國祈禱早餐會,也將是台灣展現民主韌性與跨黨派民意的重要場合。

 

提高國防戰備,加強與美合作

 

在國防層面上,川普總統一向主張「力量為基礎的和平」(peace through strength),上任後可望提高國防經費,並積極發展國防產業。川普總統在競選政見中明確表達要建立美國版的「鐵穹飛彈防禦系統」(build a great Iron Dome missile defense shield over our entire country),對此台灣可以爭取參與整個研發過程,除了提高未來佈署台灣的機會,也可藉此提昇國防產業研發能量。再者,川普政府在2019年8月曾批准出售台灣66架F-16C/D Block 70 戰機,總價約80億美元,據國防部今年10月向立法院提出的「美對台軍售案執行情形」報告,交機出現延宕,目前設定在2026年底前全數交機完畢。川普政府明年一月上任後,台灣方面應該可以爭取提前交機,甚至探詢美方出售F-35A戰機的可能性。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博明在今年六月訪台時,曾表達對台灣備戰意願與能力不足的高度憂慮。隨著具實戰經驗的共和黨鷹派在川普第二任期進入國防部服務,美國政府對台灣備戰的要求(包括提高台灣國防預算佔GDP比重)勢必更加嚴厲,然而在此同時,台美軍事合作的深化、甚至美軍增派顧問駐台也在預期之內。對台灣而言,除了適度回應美方要求之外,在此同時也可爭取台美軍事合作的昇級,形成沒有條約的台美實質共同防禦態勢。

 

在高科技產業方面,川普總統在競選政見Agenda 47揭櫫三大重要方向:一是停止外包、重建美國製造業強權(Stop outsourcing, and turn the United States into a manufacturing superpower);二是打造美國為全球能源主要生產者(Make America the dominant energy producer in the world);三是取消電動車普及目標並簡化相關法規(Cancel the electric vehicle mandate and cut costly and burdensome regulations)。

 

面對高關稅壓力,危機即轉機

 

由此可知,川普政府經濟政策的重心在推動美國的製造業復興,同時推動石化業以降低製造業的能源成本,在產業政策上,川普並不像拜登如此熱衷推動以電動車取代傳統燃油車,而是主張由民眾自主選擇要開什麼車。在推動製造業復興上,未來川普政府可望以關稅及減稅雙管齊下,加速美國製造業回流,同時打造美國主導的高科技產業在地供應鏈,也就是說,外國廠商如果要賣東西到美國,最好到美國來生產,否則將面臨高關稅伺候。

 

因此,以美國為主要市場的台灣高科技廠商,勢必面臨赴美設廠或擴廠的壓力,當然包括台積電在內。對台灣而言,高科技產能外移短期內當然會造成衝擊,然而以中長期而言,危機也帶來轉機。以半導體產業為例,台灣的傳統強項在於高耗能的晶圓代工(foundry)與封裝測試(OSAT)領域,然而在低耗能的上游IC設備、材料與矽智財領域相對弱勢,如何藉此機會爭取與美國廠商在上游領域、例如在IC設計自動化軟體(EDA)的技術合作,同時擴展台灣在晶片設計(fabless)的跨產業全球佈局,是值得思考的政策方向。

 

當然除了IC產業,台美在人工智慧、生技醫療、量子電腦、奈米材料、無人機、衛星通訊、甚至太空產業都有技術合作的空間,也是未來可以爭取推動的方向。除此之外,台灣的原油採購超過半數來自中東地區,美國約佔兩成,未來可以適度提高美國頁岩油的進口比例,以回應川普政府對石化業的重視,同時降低過度依賴馬六甲海峽能源航線的風險。

 

筆者認為川普勝選的最大意義,在於使美國社會回歸政治學大師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在2004年所提出的「美國信念」(American Creed),其核心內涵包含宗教使命感、法治觀念、統治者的責任、個人權利、個人主義與工作倫理。川普總統第一任期開啟美中貿易戰與科技戰,也開啟了台灣IC產業以及民主人權外交的黃金時代。

 

川普總統第一任期定下的對中國政策,也為拜登政府所延續。如今川普總統強勢回歸,實在沒有理由擔心川普政府會將台灣當作對中國的交易籌碼、甚至是美中兩強博奕下的棄子。對台灣而言,未來四年雖然有不確定的風險,但更多的是在外交、國防與高科技產業的契機,如何善用此一契機,打造台灣的新黃金時代,將是賴政府未來四年的首要之務。

 

全文轉自台灣智庫思想坦克論壇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