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台灣智庫

理解中國對台資訊作戰手法 共思如何防禦並反制

責任編輯:林威皓︱台灣智庫副研究員


台灣智庫「挑戰2032:台灣國家願景系列論壇」第四場「安全台灣」論壇,第四場座談探討「中國資訊戰與認知作戰對台灣安全的衝擊與回應」,由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主持,邀請黑熊學院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何澄輝報告、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黃兆年與談。



 

何澄輝:中國以「三i模型」對台進行資訊作戰


何澄輝首先指出,解放軍的資訊戰在法律戰、心理戰、輿論戰等「三戰」的架構底下,而「三戰」是解放軍對台統戰的基本架構,「法律戰」是要將法律武器話,例如:制定《反分裂法》或《反間諜法》,目的是讓未來的行動師出有名;在解放軍的準則下,「輿論戰」是平時針對一般民眾所為,目的是讓敵對國家的社會動盪、降低對政府的信賴、瓦解對民主的信任;「心理戰」則是戰時針對軍隊、政府決策人員所為。

 


輿論戰在平時階段的重點,是打破政府和民眾間的信任、大量搜集個資,同時間以真假半參或扭曲事實的訊息操作陰謀論,瓦解原本可以對話的社會、造成對立;在戰前階段則會強化駭客活動、試圖孤立敵對國家,展開厭戰、以和平作為投降代稱等「投降論」的鋪陳,「假訊息」並在此時成為攻擊重點。在戰時階段,輿論戰針對軍隊和政局決策的關鍵人士進行勸服投降,並用虛假訊息破壞軍隊和後勤,持續向世界輿論散佈政府癱瘓、逃亡或不利戰事的訊息。面對假訊息,建議平時應正面而快速回擊、揭露行為者,在戰時則以公開情報搜集和事實查核進行反制。

 

中國對台的資訊戰包括資訊流、金流、人流等「三i模型」,資訊作戰會線上和線下併行、三i也會互相交替使用。其中「人流」的關鍵是把人「武器化」,目的是創造意識形態市場,而假訊息最難攻破的,是透過內部凝聚高的封閉性社群進行假資訊和認知作戰,常見LINE、Messenger、微信作為使用管道,例如:從舉辦實體活動開始,互相加LINE建立網絡社群、在社群中分享生活訊息、慢慢開始傳遞爭議議題製造社會對立,將反對者、質疑者剔除,強化群組認知,進而測試是否可辦舉辦抗議等實體活動。

 

黃兆年中國對台灣資訊操作的目標在「貶抑民主、拉抬威權」


黃兆年表示,中國的對外宣傳、資訊操作,應置於美中地緣政治競爭的脈絡來理解,簡言之就是民主與威權之間的競爭,對台灣而言涉及「權力競爭層面的國家安全問題」及「制度與價值競爭層面上的人類安全問題」,前者關乎台灣在中國的資訊操作下如何避免戰爭、應對戰爭、贏得戰爭;後者則是台灣與自由世界民主國家如何因應威權中國的資訊操作,維繫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

 



近期研究發現,中國作為威權國家,對外的宣傳行為與資訊操作,很大程度上符合現實主義的行動邏輯,包括在國際間追求比對手陣營獲得更多相對的利益與優勢、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等。在背景設定上形塑媒體資本和資訊的不對稱交流環境,讓台灣更容易受到外來資訊的影響;在宣傳手段上採取欺瞞的強勢和誘因手段,例如:中國官方、官媒、中資媒體直接製造假訊息和陰謀論,利用台灣的網路自由直接影響媒體與輿論,或提供資金給台灣媒體、網路公司、網紅、藝人,驅使他們協助產製或傳播偏差資訊。

 

而中國對台進行資訊操作的目標,是要「貶抑民主、拉抬威權」,藉由製造台灣民眾對民主/民主陣營的不同意,從而製造對中國模式/親中陣營的相對同意,包括選舉期間盛行的疑美論,欲降低台灣民眾對民主、美國、執政當局的信心,提高對中國的好感。

 

面對中國已將台灣的資訊生產鏈鑲嵌到內外交織的政商網絡中,嚴重影響台灣的言論自由和民主運作,政府應該考慮針對資訊生產鏈中的不同端點採取不同介入程度的政策工具,如在產製端強力設限、避免中資投資媒體,對傳播端運用課責、公私協力的方式促進假訊息防制,對接收端大眾可採溫和的經濟誘因或道德勸說手段來養成媒體識讀和資訊判讀能力。同時政府也應就「反制面」做長遠規劃和準備,例如透過國際組織和自由世界國家聯手向中國談判、施壓,長遠目標是讓民主和威權在世界範圍中更公平地競爭。


 

影片集錦:精華集錦論壇全程





Comments


bottom of page